海南多椰树,别称椰岛。椰岛之美,美在椰树。不知道是哪一天,海岛的先民劈开了椰子,他们喝了椰浆,吃了椰肉,发现椰壳可以做瓢、做碗、做勺,而且这种椰瓢、椰碗、椰勺比原始烧制的陶瓷器具还要好看,更为耐用,于是拙朴的椰壳用品诞生了。
海南的椰雕工艺品生产始于何年,进贡于何代,史书没有明载。但经过精雕细刻的椰雕,精秀、精纯、精粹,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特别是以龙桥镇为代表的海南椰雕,其形玲珑剔透,其状雅致奇丽,其色精朗精芒,充分展现了椰雕工艺的形态美、质地美和艺术美。唐宣宗元年(847年),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这样说:椰子树,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固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刘恂给后人留下了唐代椰雕工艺的制作以及唐人对椰雕工艺品的喜爱。此外,椰雕工艺品的普遍使用及其非凡价值也散见于历代诗文作品之中。较早的是《全唐诗》的陆龟蒙《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诗,诗曰:“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诗人在寄给琼州杨舍人的诗中表示了自己对椰杯神奇功效的惊叹。
明清两代,海南的椰雕工艺日趋成熟,椰雕工匠才人辈出,所生产的椰雕工艺品已被列为“天南贡品”。清朝初年,龙桥镇富道村的椰雕工艺一枝独秀,不少艺人已掌握了沉雕、浮雕、通雕、棕雕、拼贴、油彩等复杂工艺技术。于是,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并逐渐走向市场,一批精美绝伦的椰雕艺术品源源不断远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富道村则成了闻名遐迩的海南椰雕第一村。
清末民初,海口出现了几家制作椰雕工艺品的手工作坊,师傅大多是龙桥镇富道村的椰雕艺人。1953年海口椰雕合作社成立,其中有9名是来自富道村的名师。富道村是文姓人家聚居的村庄,其椰雕手工艺世代相传,但祖传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1999年澳门回归,海南省政府赠送澳门特区政府两件椰雕工艺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高1.999米的椰雕嵌贝花瓶。据介绍,这对巧夺天工的花瓶单耗费优质椰子壳就有5000多个,夜光螺280公斤。所粘贴的椰壳多达12.4万片,雕刻桂花3.2万朵。生产两只花瓶,用工30名,耗时10个月,创造了海南椰雕生产史上的奇迹。运输这对花瓶也是一个奇迹,波音737飞机居然运不了,结果挪上了波音757。